近年来,随着国家“放管服"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纵深推进,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, 全面深入推进"互联网+监管”,以及数字化、智慧化监管,不断转变监管方式,提升监管效能。
监管方式传统
监管效率低下
主要依赖数据报送、文件递交、现场检直及前置审批或审核的监管,耗时耗力、效率低。
平台建设滞后
监管手段有限
没有监督平台或监督功能薄弱,多集中于电子化交易过程的日常审批和备案,缺乏对监管的有效支撑。
监管模型简单
风险识别能力不足
监管模型以统计分析为主,对 于规避招标、围标串标、资信造假等潜在风险识别能力有限,智慧化水平有待提升。
数据采集交换难
系统对接量大
监督依赖从各个相关系统采集交换数据,并需要强大交换体系,也对现有系统带来较大改造量,影响智慧监管实施。
监管数据不可信
责任无法追溯
数据生命周期过程中,容易发生篡改,数据不可信,有待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可追可溯。
行业监管部门
地方监督部门
大型央企国企